Stephen:做一个“撕标签”的人

时间 2020-10-14 14:00

周思翀 Stephen

凭远教育App-Ark 策略顾问

 

里士满大学

University of Richmond

化学与数学双学位

 

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化学工程硕士

 

周老师,Stephen,本科毕业于美国顶尖私立文理学院里士满大学,取得化学与数学双学位,后进入常春藤盟校康奈尔大学,主修化学工程,并以优异的学术成绩成为康奈尔大学优秀毕业生、Phi Beta Kappa 荣誉学会成员。Stephen老师在校期间曾赴英国帝国理工进行学术交流,研究藻类在环保能源领域的应用,也曾致力于药物化学研究,获得过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专项经费,参与包括抗疟疾药物、乳腺癌症药物等多项研究,并负责“铃木偶联反应”的专利研究,在药物期刊上发表了两篇专业论文,并作为优秀本科学生代表在美国有机化学峰会上发言。 

 

经历过文理学院的精致烂漫,也潜心于常青藤的典雅学究,多年的留美和研究经历使得Stephen老师身上兼具学者的严苛自律以及教育者的精益与纯粹。他会利用业余的时间充当学生的AP与SAT II 化学老师,为学生们答疑解惑;也会以实际出发,告诉学生们如何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与情绪管理;还时常同学生们一起阅读各类书籍、参与活动,以此启迪思想,激发学生们的潜能。

 

Stephen相信,正如康奈尔大学的校训: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我要建立一所大学以使得所有的人可以学到任何他所想学的学科),他心中理想的教育,也是如此:让每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去发现最好的自己。

 

 

可能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其实他们思维异常敏锐;有些学生成绩平平并不拔尖,但性格友善、人缘极好;有些学生看似调皮捣蛋“不务正业”,可领导力超群······每个学生都有潜力去角逐名校席位,就看你如何挖掘闪光点,因此我不会过早地给学生下定义,我喜欢做一个“撕标签”的人。

—— Stephen

 

 

 

 

从里士满到康奈尔,

从文理学院到综合大U。

 

 

我的留美生涯是从一所文理学院开始的,里士满大学,在那里我度过了四年的本科时光,之后又在康奈尔大学学习了两年以攻读硕士学位。

 

在里士满大学,我主修的是化学和数学,另外也辅修了商科,由于我化学课的成绩不错,所以有幸收到当时我化学教授的邀请,去他的实验室跟着一起做科研。

 

图 | 与化学教授的合影

 

那是一项关于药物的研究,其中包括了用于抗疟疾的药以及治疗乳腺癌的药,在此期间我也在相关的药物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连续两年拿到了实验室的奖学金,并且作为优秀本科学生代表在美国有机化学峰会上发言。 

 

 

图 |参加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协会时所摄

 

从里士满大学毕业之后,我自己申请去了康奈尔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专业,这是一个两年的硕士项目,应用性很强,我的领域偏能源方向,期间去了壳牌公司在墨西哥湾的油井实习,在海上飘了两个星期。

 

就找工作而言,文理学院和综合大U都有很好的资源,但方式却不太一样,文理学院更注重校友之间的互推,有什么机会都会在校园内部的网站上贴出来给大家看;大U则更多的是公司来校园里开招聘会,会同时有很多企业一起过来招人,更加注重专业技能。

 

 

抛开刻板印象,

消除认知偏差。

 

 

研究生毕业回国之后,我在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工作了一段时间,那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去了很多地方,感触还挺多的。

 

有一阵子我需要经常去印度,主要目的地是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我发现那儿的印度人都很聪明,也很勤奋,好奇心很重,学习能力也很强,和之前我们对印度人“懒散、投机取巧、油嘴滑舌”的刻板印象很不一样,班加罗尔也是很发达的一个地方。之后我又陆续去了泰国、越南、新加坡等等这些国家,在国内我也曾去过很偏远的地区出差,包括回想自己留美这些年的经历,发现人与人之间,或者人对于一些事物都存在刻板印象,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不了解而产生了认知偏差。

 

比如很多人第一眼见到我,会觉得我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穿格子衬衫、戴黑框眼镜,妥妥一个搞科研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这只是我的一个侧面,我也很喜欢看小说,喜欢谈论文学,喜欢越野、滑雪、健身、跑马拉松,参加过斯巴达勇士赛,负重几十公斤越野,每年春假都会去西弗吉尼亚滑雪。

 

 

图 | 摄于斯巴达勇士赛

 

图 | 与朋友们一起滑雪时的合影(Stephen,右二)

 

又例如现在很多人在选专业的时候喜欢把专业分为三六九等,把一些热门专业定义为“好专业”,冷门专业定义为“差专业”,其实有很多人对于大部分专业都是不了解的,有的专业仅仅是因为高中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大家就已经下了结论,认为“没有前景”或是“不实用”,但其实在美国是有很多人会去修读的。那我们作为留学顾问,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和家长们去消除这些认知上的偏差和误解。

 

图 | 在凭远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上和优秀学生的合影

 

 

“该校近十年来首位被杜克大学录取的学生”、“SAT1420申上卡耐基梅隆大学”,多个奇迹案例背后的简单原因。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我不会过早地去定义我的学生,更不会给他们贴上“理工男”、“文艺青年”、“学霸学渣”这样的标签。

 

我通常会先了解学生,再针对不同的性格特点去定制适合他们的规划方案,所谓“个性化”,就是你有能力去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走的更远。

 

就拿今年在ED阶段成功申请上全美综合排名第10的杜克大学的一位美高学生为例,刚开始她的专业方向不确定、标化并不突出、活动也比较单一,而且似乎还有点没自信,她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前30,但我认为她完全可以冲击排名前10的学校。为什么我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呢?因为在和这位学生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看得到她的潜质。

 

首先,她的语言能力很强,除了英文之外,还自学了日语和西班牙语;其次,学生保持了良好的长期阅读习惯,能够静得下心来阅读一些晦涩难懂的英文名著,那么,通过大量的阅读作为输入,她的输出(文书、面试等)也随之变得比同龄人更有深度。

 

基于对她的这些认识,我为其规划了ED杜克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在整体的申请材料中,通过“阅读”这一关键点,将学生所有的活动、抉择与思考串联起来,展现出了鲜明的个人形象。在做完杜克大学的校友面试之后,面试官对学生说:“你们这所学校已经有十年没人进过杜克了。”而她就这样成为了她那所美高近十年来首位被杜克大学录取的学生。

 

还有一个例子来自于今年ED阶段被卡耐基梅隆建筑学专业录取的学生,那么通常ED申请CMU,标化至少需要SAT1530、托福113,但是这位学生最终以SAT1420、托福107的成绩申请成功了,妥妥的一枚“低分高录”offer。

 

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我们都很开心,因为一开始无论是活动、校内成绩还是标化方面,这位同学都不是很突出,但她有一个很好的性格特点就是对人特别友善,她喜欢画画,会为每一位她的老师创作肖像画,于是我们鼓励孩子把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并且为之建立了一个网站用以呈现她的作品,文书也是定了一个温暖人心的主题,把整套申请做得比较adorable,最终得到了非常令人满意的结果。

 

总体来看,这两位学生显然都不是典型的“名校种子选手”,但都各具特色,挖掘每一个申请者的闪光点,我想这就是留学顾问的价值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挖掘出学生的特质呢?我采用的方式就是和他们“玩”在一起。我一直认为顾问和学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合作关系,而是一个长期陪伴成长的过程,所以我很喜欢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从陪着他们攀岩、到去他们的比赛现场打call、再到去边远地区支教、做社会调查······ 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制定出最适合他们的规划方案。

 

 

 

 

“交叉学科”和“阅读”,

浅谈一些我的申请方法论。

 

 

每一个顾问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也一样,那么我在给学生做规划的时候,喜欢强调两点,一是“交叉学科”,二是“阅读”。

 

中国和西方的教育很大的一个差异在于,中国的传统教育很早地就给学生分“文理”,而西方的体系,比如IB课程,强调的是“文理兼修”,要求学生避免单线思维,去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举个例子,我最近有一个学生想学环境科学,乍一看这是一个非常理科的专业,但我会让他用社科的角度,从经济和政策等多方面去看待环境科学。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在谴责美国碳排放量过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单单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去考虑,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以及政策的原因,这些都是息息相关的,需要将环境科学、政治、经济归纳到同一个落脚点去谈。

 

再来谈谈“阅读”,我们总是告诉学生,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但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有很多学生他们并不确定自己喜欢什么,对未来比较迷茫,那怎样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热爱是什么呢?通常我采用的方法是鼓励学生去阅读。

 

我会根据学生目前在阅读的东西来确定他对什么领域感兴趣,去判断他只是停留在好奇层面还是有深入地探索过。阅读的范畴也很广,除了书籍之外,还有网站、公众号、视听媒体等等,从你是否有尽可能地去接收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判断出你对某一领域是否有真正的热爱。所以,如果学生有表示对某一学科或者某一项事物感兴趣,那下一步,我会为他挑一本书,并和他一起阅读、交流感想。

 

我在制定书单的时候,会倾向于挑选稍微严肃一些的书,如果他能够将这本风格严肃的书读下来,并且写一些关于作者观点的总结、驳论或是自己的读后感,这些基本上就可以支撑学生对这一领域是有热情的。

 

 

打破中国学生“沉默乖顺”的形象。

 

 

现在公众对于美国本科申请的理解越来越深,加之留学语言培训市场的日益成熟,同学们在分数上能拉开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小,那么最后真正决定你是否能获得名校青睐的因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视野”,而这恰恰也是中国学生比较欠缺的。

 

这可能和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传统教育有关,因为传统教育通常只让学生专注于读书,很少让学生去关注外部的世界,大多数家长会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以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还是很普遍。

 

而这一点和西方的教育理念恰恰相反,美国大学的招生官是希望你能够尽可能多的去了解社会不一样的侧面,去了解跟你不一样的人的世界,例如,和你经济条件、文化层次、成长背景不一样的人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如何去跟他们沟通、相处、合作。美国的大学希望自己未来的学生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所以一个学生是否具有世界公民意识,是招生官很看重的一点。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今年我有一位学生被宾大录取,一开始看他已有的活动是机器人以及一些物理、化学相关的活动,如果你选择一个倾向于理工科的方案,可能也不会差,但绝不可能出彩。

 

那么后来通过聊天我发现,他对于文化层面上的东西是很感兴趣的,这个学生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所高中,他会去采访学校周围的阿米什人(Amish)、加入学校的非裔美国人社团并且竞选到了社长、研读著名非裔女性作家Toni Morrison的作品、去呼吁平等、了解民权运动、帮助少数族裔争取权益等等,你很难想象一个中国学生会以一个如此活跃的形象出现,与很多美国人印象中“沉默乖顺”的中国学生大相径庭,这就很让人眼前一亮。

 

所以,如果一个学生的视野只停留在标化分数考得高不高,竞赛拿了什么奖,活动做得多不多,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缺少对世界的投射和更深入的思考,那么他呈现出来的申请形象势必无法打动自己,更不用谈打动招生官了。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即将开始2021申请季的这一届学生可谓是命运多舛的一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届,这种非常时期,特别考验人的心态,很多学生提早开始面临很多权衡取舍以及自我管理、自我驱动的问题。

 

那其实这些事情也是同学们今后迟早要去面对的,到了美国之后,再也不会有人盯着你做这个做那个,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大到长期的学术、择业,都需要你自己去规划、选择,付出努力、承担责任。

 

作为留学顾问,我们面对的是一批即将去往异国他乡,开启未知旅程的年轻学生,他们意气风发,有无限的潜力,我希望在和学生一起奋战申请季的同时,也能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自信地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学生说 ——

 

我的策略顾问Stephen在第一次见面就和我聊了一个多小时,根据我的活动制定了申请方案,我觉得他做的这个方案特别适合我。Stephen真的很有耐心,做事也非常细致,这估计就是我最终会选择凭远的原因吧。

 

—— 宾夕法尼亚大学 | X同学

 

我觉得Stephen很用心、很耐心、很细心。先是帮我找到了很多很好的活动资源,让我充实自己的同时也能让申请材料好看很多,我暑假参加的走进大学实验室的科学项目就是他帮我联系上的,很有意义,我受益匪浅。Stephen还帮我联系到了和卫斯理安校友面试的机会,这无疑为我增加了录取的概率。然后学业方面也一直在鼓励我,如果托福或者SAT提分遇到了瓶颈,还会帮我找厉害的老师帮忙提分,最后真的都提上去了,很欣喜,很开心!

 

—— 卫斯理安大学 | S同学

 

 

我其实是挺自卑的一个人,对自己也没什么信心,很感谢Stephen能听我碎碎念,因为我真的容易心态不好,每天晚上必定自我怀疑一下,但是Stephen一直支持鼓励我,这一点对我帮助特别大。

 

—— 杜克大学 | G同学

 

 

 

 

如果你也在寻找美国本科留学 上海留学中介,或者美国留学加拿大留学英国G5留学(牛津剑桥)的需求,欢迎联系凭远

咨询热线

021-54270935

微信添加奥老师

免费咨询